白茶是一款人工痕迹最少,最接近自然的茶,它的初制工艺看似简单,但制出真正的好白茶并非易事。
正如茶农所说:制白茶风险大,天热变红天冷变黑。下面我们来浅谈白茶的制作过程:
茶树栽培-茶叶采摘-晒(晾)干-毛茶-通焙-筛簸-拣剔-复火-精茶-装箱
白茶传统工艺制作工序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过程。看似简单,其实奥妙无穷。萎凋方式有:自然(日光)萎凋、室内萎凋、复式萎凋等,干燥有炭火烘焙和烘干机烘焙两种方式。
1.萎凋式白茶制作最为关键步骤,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基础,其特有的外形色泽、叶态及香味,主要在萎凋过程中形成的。
萎凋分为:
A.自然(日光)萎凋:室外日光萎凋,俗称”日晒“,利用户外日光的自然条件,使叶子逐步失去水分而自然干燥,有着阳光的味道。袁弟顺教授在《中国白茶》中认为:”白茶的萎凋并不是鲜叶的单纯的失水,而是在一定的外界温度湿度条件下,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,叶细胞浓度的改变,细胞膜透性的改变以及各种酶的激活引起一系列内含成分的变化,从而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质。“所以这样的日晒十分依赖天气情况,损耗人工成本也较大,在成规模的茶叶生产上应用会稍微少一点。
B.室内萎凋: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福鼎白茶的萎凋方式从原有的纯日晒转变为室内加温萎凋。室内萎凋对温度、湿度和热风等要求很高,需要根据茶青的萎凋程度调整温度、相对湿度、空气流通以及萎凋时间、摊叶厚度等萎凋环境因子。
C.复式萎凋:就是将日光和室内相结合。
以上三种萎凋方式,各有利有弊,但目的都在于适应天气条件,解决雨天加工困难的问题,同时控制青叶生化反应以达到适当的程度,提高白茶生产的质与量。
2.干燥:首先是为了降低水分含量、确保存放期间的质量,避免成品茶在存放过程中发生影响茶叶品质的物理变化或化学质变。其次是为了改善或调整茶的色、香、味、形,形成白茶所特有的香味和汤色。
干燥分为:
A.传统干燥:即炭焙,用焙笼炭火烘焙。
B.现代干燥:即机器烘焙,多用茶叶烘干机进行干燥。